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59 点击次数:87
三国时期政治动荡,战乱频繁,曹、刘、孙三家争斗不断,各种计谋层出不穷。“空城计”这种心理战术,应运而生。最广为人知的诸葛亮西城空城计,多半是罗贯中在元末明初写小说时,为了艺术效果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要说源头,最早可能得追溯到西晋。
当时司马家虽然统一了天下,可前朝蜀汉丞相诸葛亮的“粉丝”基础异常牢固。有个叫郭冲的西晋人,就是诸葛亮的“铁杆粉丝”。为了吹捧偶像,他写了本《条亮五事》,讲了五件诸葛亮不为人知的“光辉事迹”,意图神化诸葛亮。
其中第三件,就是空城计的雏形:说诸葛亮驻守阳平,兵力空虚,司马懿大军压境。诸葛亮反其道而行,大开城门,派人扫地。司马懿疑心重,觉得必有埋伏,于是撤兵。罗贯中写《三国演义》,基本就借鉴了这个故事框架。
然而,这故事的真实性,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严肃史家的质疑。西晋的陈寿写《三国志》时,觉得郭冲这几件事都太不靠谱,干脆没收录。
后来的南朝史家裴松之给《三国志》作注,更是引经据典,逐条驳斥,认为纯属虚构,是为了拔高诸葛亮而编造的。
裴松之的反驳相当有力,比如他指出司马懿当时跟诸葛亮在阳平根本没对上线。就算对上了,以司马懿的兵力优势,完全可以强攻,何必被一座空城吓退。再者,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,不太可能用这种置自身于险境的奇招。所以,从史料角度看,诸葛亮用空城计这事儿,大概率是“查无实据”。
真刀真枪的心理战
不过,虽然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文学创作,但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,“空城”或类似的“空营”计策,确实被其他将领实实在在地运用过,而且不止一次。其中最著名、也最有战略意义的,当属蜀汉名将赵云在汉水之战中的“空营计”。
那是在公元219年春天,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激烈争夺。当时汉中守将夏侯渊刚被黄忠斩杀,曹操亲率大军赶来救场,双方陷入僵持。有一次,黄忠带兵去劫曹军粮草,约定时间未归。赵云担心,便带了几十骑兵出营接应。没成想,一头撞上了曹操的主力大军。
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赵云毫无惧色,率部反复冲杀,且战且退,硬是杀回了营寨。刚回来,又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,赵云再次冲出去,把人救了回来。
这时,曹操大军已追到营门前。赵云的部下慌忙要关门据守,赵云却下令:大开营门,偃旗息鼓。整个营寨鸦雀无声。曹操生性多疑,一看这架势,心里直犯嘀咕:赵云刚经历激战,营内空虚是肯定的,但他如此镇定,里面必定有诈,怕不是设了埋伏?越想越怕,曹操不敢冒险,下令撤军。
就在曹军后退之际,赵云抓住时机,突然下令擂鼓呐喊,并用强弩射击撤退的曹军。原本就心虚的曹军顿时大乱,自相践踏,掉进汉水淹死的不少。刘备事后赶来视察,对赵云的胆识和应变赞不绝口,称赞他“子龙一身是胆也”。
赵云这次空营计,不仅成功吓退强敌,还趁机反戈一击,造成敌军实际损失,堪称智勇双全的典范。这次胜利,对当时的汉中战局影响不小,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曹操的撤军和刘备最终夺取汉中、进而称王称帝的进程。
除了赵云,东吴那边也有将领用过类似的计策。比如大将朱桓在濡须防御曹仁的进攻时。当时曹仁声东击西,主力突然杀到濡须。
朱桓主力被调开,手头只有五千兵力,将士们都很惊慌。朱桓却很镇定,他一面稳定军心,一面让部队停止备战动作,故意示弱,麻痹曹仁。曹仁果然中计,没有全力围攻,而是分兵:派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坞,派常雕等人偷袭中洲,自己则带兵在后方接应。
朱桓抓住机会,先集中兵力击退曹泰,然后派兵截击偷袭中洲的部队,斩杀了常雕,生擒了曹将王双,杀敌一千多人。曹仁的攻势就此瓦解。朱桓这一仗,也是靠着出其不意的部署和反击,以弱胜强。
魏国那边也有类似案例。魏将文聘镇守江夏石阳时,曾抵挡过孙权亲自率领的大军。孙权兵多,文聘兵少,但他下令城中军民都躲起来,自己则“自卧舍中不起”,装作毫不在意。
孙权知道文聘是曹操倚重的忠臣,素有威名,见他如此“躺平”,反而起了疑心,觉得可能有诈,不敢轻易攻城,最终撤走。有记载说文聘还在孙权撤退时追击并获胜。文聘利用的是自己的声望和反常的姿态,让敌人自我怀疑,这也是一种心理战术。
更有意思的是吴国名将陆逊的一次操作。他奉命与诸葛瑾一起攻打襄阳,结果派去向孙权汇报军情的使者半路被魏军抓了。诸葛瑾大惊,认为军情泄露,应该立刻撤退。
陆逊却异常冷静,说:“现在就跑,敌人肯定以为我们害怕了,追上来打,必败无疑。我们得稳住,用点手段再走。”于是,他让诸葛瑾继续指挥部队,装作要猛攻襄阳的样子。魏军素来畏惧陆逊,见吴军声势浩大,果然退守城内。
这时,陆逊才下令全军从容登船,大张旗鼓地撤退。撤退路上,他还顺道以打猎为名,袭击了魏国边境的两个县城,抓了不少人和物资。陆逊这次操作,是反其道行之,在不利局面下故意示强,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虚弱,最终安全撤离还捞了点好处,把虚实之道的运用推向了新高度。
传说如何盖过真实
三国时期,运用类似“空城计”原理的战例其实不少,赵云、朱桓、文聘、陆逊都有精彩表现。这些大多有史料记载,是实打实的战绩。
